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核心素养落地的几个关键问题(4)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学是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其中某个方面,则会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方面,从此意义上说,教育学中一直以来关于教学过程是“教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其中某个方面,则会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方面,从此意义上说,教育学中一直以来关于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亦或是“双主体”的争论实际上都是片面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仅关乎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更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息息相关。若缺乏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配合,教学方式变革是无法实现的。

(二)教学类型划分

对于教学方式的研究,通常会伴随着教学类型的划分。基于不同价值取向,本研究将教学划分为两大类:以知识理解为特征的教学和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教学,并概括出这两类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种是以知识理解和迁移为导向的教学,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建立起知识间的关联,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并在迁移过程中强化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启发式情境,通过讲授、启发、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让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迁移,进而获得能力的增长。其目标指向知识的获得、迁移和应用。

另一种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自己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讨论、阅读等学习活动,建构认知模型,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解决方案。与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不同,这一类教学最终指向的是通过方案设计、资源重组,以及学生交流、反思、表达等体验活动,形成对整个问题的解释。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提倡的“项目”(project)或“问题”(problem)导向的教学均属此类型。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以知识获得和迁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核心素养跨学科、跨领域的本质特征看,项目式或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和能力中发挥着更大作用。对于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这两大教学方式间寻求平衡,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以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保证其真正作用和实质效果的发挥。以知识理解和迁移为导向的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能不能实现有效迁移等问题;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则需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形成方案,有效进行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解释和经验。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小组合作讨论在多数教学活动中仅是形式上的展示,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入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小组合作讨论并非让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旨在为组内成员提供展示、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展示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学会彼此尊重等更广泛的跨学科能力和素养。因此,要以跨学科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并保证其实质性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一是强调活动设计,教师要提供活动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通过交流并形成自己的解释,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二是强调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对概念进行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概念作为工具来分析新的情境,实现思维迁移[7]。三是关注学科和跨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既要关注学科概念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倾听、表达、表现、评价、责任、习惯等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四、深化和推进考试与评价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能够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6]。

(一)考试和评价的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或课程标准

在我国,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最根本的纲领,相对于抽象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则会划定考试范围、罗列具体考点,而基于考试大纲的考试与评价不但无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转的应试教育倾向。因此,考试与评价改革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关系,二者要“相向而行”[8]。考试内容改革要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反映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只有考试内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消除应试教育单纯“为考而教”等背离教育规律的现象[9]。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708/2021.html



上一篇:浅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
下一篇:让学生能欣然地经历语文学科考试与评价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