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西夏试经补议(2)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孔雀契经”,即《大孔雀明王经》,上中下三卷,译自藏文本rig-sngags-kyi rgyal-mo rma chen-mo,内容相当于唐不空汉译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经》[13](181~25

2.“孔雀契经”,即《大孔雀明王经》,上中下三卷,译自藏文本rig-sngags-kyi rgyal-mo rma chen-mo,内容相当于唐不空汉译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经》[13](181~250)。

3.“广大发愿颂”,经题勘同宋施护同名汉译本,有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汉文本[14](87~88),惟西夏译本未见。

4.“释迦赞”暂时不能考定,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有汉文残叶若干,刊布者据残存尾题定名为“释迦赞”[14](232~234),西夏译本未见。考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著录有“释迦赞”一种,不知是否与此相关。

除去两三种不能考定的之外,《天盛律令》开列的这些经书大都保存在20世纪西夏出土文献里,数量相对较多且形式相对多样,其中以12世纪下半叶的经折装刻本和精抄本最为常见,说明这些书绝大多数在当时流传颇广。我们由此可以进一步设想,这些文献的普及应该与西夏试经法令的颁布多少有些关系。

如果从佛教文献分类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天盛律令》开列的书籍尽管有几种不被视为正统佛教经典,但都可以归入“经”部,似乎“律部”和“论部”著作在12世纪中叶的西夏并不很受重视。这一现象说明,西夏的试经不像中原那样带有明显的科举意味,至少不再细化为“经”“律”“论”三藏,更没有“讲经”“议论”之类的分科*《佛祖统纪》卷五一(《大正藏》T49,p0452c):“唐末帝诞节度僧,立讲经、禅定、持念文章、议论为四科。”。也就是说,中原的试经科目在传入西夏之后被简化了。

西夏人简化试经的内容大约与简化科举内容是出自同样的考虑。众所周知,在中原的《十三经注疏》已经普及的情况下,西夏人仅选取其中的《孝经》《论语》和《孟子》作为自己的教材;在中原的《武经七书》已经普及的情况下,西夏人仅选取其中的《孙子》《六韬》和《三略》作为自己的教材,而且选用的还都是在中原已不通行的注本,这可以视为西夏政府为凸显自己的本国特色而有意的标新立异[15]。这种心态可以追溯到西夏建国之初——景宗元昊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创文字、易服色、裁礼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莫不是要强调与中原王朝的区别,为其独立建国打下舆论基础。很明显,西夏在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都以简化为目标,尽管所有的简化都是在唐宋王朝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而无法摆脱中原文化传统对其施加的强大影响。

即使一个半世纪以后,西夏人似乎还未能从建国之初的那种心境中解放出来。在仁宗皇帝去世之后,大臣为新即位的桓宗编写了一本《德行集》,旨在教导年幼的皇帝尽早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本书里多次征引司马光和苏轼的作品,序言里如此劝说皇帝:

譬若山坡积土而成其高,江河聚水以成其大,若不以人废言,有益于圣智之万一,则岂惟臣等之幸,亦天下之大幸也。[16](43,133)

尽管司马光和苏轼这两个北宋旧臣曾是西夏的敌人,但编者仍然希望皇帝不要“以人废言”,而应该积极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显然,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并不是所有的西夏人都能表现得那样大度。

与试经科目相对的是,西夏试经的具体内容在表面上却没有给人以简化的感觉。自唐代以来,政府对策试诵经的数量要求最多不过五百纸,最少可以到七十纸*《佛祖统纪》卷五一(《大正藏》T49,p0452c):“(唐)肃宗敕白衣诵经五百纸,赐明经出身为僧”;“敬宗敕僧背经百五十纸,尼百纸,许剃度”;“周世宗敕男子十五诵经百纸,女子七十纸,郡考试闻祠部给牒”。,且有逐代简化的趋势,指定的具体经文甚至可以仅有《妙法莲华经》一种*《佛祖统纪》卷五一(《大正藏》T49,p0452c):“(宋)仁宗诏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中选者得度。”。相比之下,《天盛律令》对试经内容的规定似乎显得有些复杂,因为里面明确说到要求“晓诵经全部”[17](404)。当然,对“全部”(,具足)这个词可以有两种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指目录中所列每部佛经的全部内容;二,指目录中所列每部佛经里面的部分内容。从情理上考虑,我们应该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因为《天盛律令》开列的佛经篇幅大小不一,其中的《仁王护国》《大随求》和《孔雀经》都不止一卷,即使是单卷本的《普贤行愿品》《观世音普门品》和《文殊真实名》,其篇幅也相当可观,初学者遑论背诵,即使是无障碍地通读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再设想一下考试的现场,假定要求每个申请剃度的童行都要依次念诵指定的全部经文,那将耗费大量时日,对政府最高部门派去的监考官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507/1684.html



上一篇:为一场考试中堂大人操碎了心
下一篇: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