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英美文学课程考试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讨论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目前诸多高校正在实施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改工作,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同行大都聚焦于该课程的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与创新。对此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固然重要,

目前诸多高校正在实施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改工作,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同行大都聚焦于该课程的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与创新。对此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作为起到倒逼教改职能的考试和评价环节仍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英美文学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的专业课来开设,也可以作为公共课来开设,甚至还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设。但无论以哪种性质来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和增进他们的英文应用能力则是共同的。而这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植根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从而应借助激励、引导、示范等措施来为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然而,现阶段所实施的考试与评价机制,则以量化指标扼杀掉了学生们学习的持续热情,而在学生和教师中间培育起了功利主义情绪。因此,对该课程考试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便成为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英美文学课程考试与评价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部分高校在解决当前考试与评价问题上已经走在了前面,但从大多数学校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现状仍具有代表性。

(一)考试与评价的节点方面

这里所谓的“节点”是指考试与评价的时间段,这似乎在诸多高校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总体而言,针对英美文学的考试与评价一般放置在期末进行,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在这一学期里的课程学习水平。从这一测评逻辑来看,其中并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在与英美文学课程所担负的教学职能相比较后发现,这种传统测评节点实则体现出了应试教育的特征,且从其所呈现出的倒逼效应来看将产生“鼓励学生投机取巧”的结果。

(二)考试与评价的形式方面

形式在于外表从而很容易被观察到,现阶段的测评主要以笔试、闭卷(开卷)的形式而反映出来。但就形式逻辑而言,上述测评形式并没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且这种测评形式甚至还具有易操作、易组织的优势。然而,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和英文应用能力的课程,若一味的依托这一测评形式,那么必将严重制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意愿。因为,这种单一的测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紧迫感,而无法充分打开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性认识。

(三)考试与评价的内容方面

以笔者所知道的测评内容为例,教师为了满足校本要求下的出题原则,会在试卷上设计出两大板块:主观题、客观题。就主观题而言,又以对作品的分析评价为主;就客观题来说,则主要包括了选择题、连线题、对错题、名词解释等。不难看出,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且与英美文学修养的培养间缺乏关联。因此,该测评内容所倒逼的教学过程也必然是英文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记忆。

二、针对问题的现状反思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以下将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现状反思,其目的便在于为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切入点。

(一)针对“考试与评价”节点问题的反思

之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测评出现节点问题,或许可归因于两个方面:缺乏对英美文学课程功能的正确认识,从而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下而简单处理了;另外便是,我国大学无论是对英美文学课程还是公共英语课程,都采取了以有助于学生过级考试为重的策略,从而在路径依赖下导致了诸多高校仍然沿用单一节点的测评模式。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修养),这种素养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而进入到学生的素质体系中的。因此,测评工作需要承担起正确的倒逼效应,这就要求打破单一节点的实施模式。

(二)针对“考试与评价”形式问题的反思

一旦单一节点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测评的形式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就这里问题的出现根源来做分析,其中包含着高校考试管理办法的执行要求,以及遵循测评的规范性等原则。然而,拓展考试与评价的形式并不会对高校考试规范造成冲击。众所周知,高校针对学生的测评采取的是综合成绩评定,即“平时成绩+测试成绩”。这种评定办法就为拓展现有测评形式提供了空间,如将拓展的测评形式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对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与高校考试办法相冲突的问题。

(三)针对“考试与评价”内容问题的反思

如何认识英美文化课程所承担的文化素养培育功能,是关系到解决考试与评价内容问题的关键。就当前的笔试内容而言,它本身就扼杀掉了学生在文学修养中的感性认知,且使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带有功利主义情绪。因此,能否在保留目前笔试内容的同时再丰富其测评内容,则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或许,“内容”问题的解决将倒逼我们的教师真正去琢磨课程的准备和设计事项。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727/2091.html



上一篇: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地理高考试题研究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