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英美文学课程考试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讨论(2)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反思引导下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应对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一)厘清英美文化课程的功能 部分教师认为所有专

三、反思引导下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应对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一)厘清英美文化课程的功能

部分教师认为所有专业课的教授都应该指向英语等级考试,英美文学课程也不例外,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呈现出应试色彩,并围绕着当前过级考试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可见,在未能厘清英美文化课程功能的情况下,将使我们缺乏优化考试与评价模式的动力。而对于该课程的功能,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从而能使他们拥有国际眼光来认识世界(如,针对特定的课文教师可以延伸到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范畴);另外,便是切实增强学生的读、写、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助力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全过程进行测评节点设置

既然是呈现出两个部分的功能,那么在进行测评时就应采取全过程考试与评价的办法。如,在课程教学之前、之中、之后进行三大环节的测评。具体而言,某一单元教学之前可采取学生自评或者学习小组相互评价的方式,这一方式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来展开的;在教学之中的测评应围绕着团队角色扮演、学生课堂表达等方面来展开;教学之后的测评当然就以传统测评模式为主导,对他们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试与评价。

(三)开发个体与团队融合形式

存在于教学之前、之中、之后的评价形式依赖于个体与团队之间的融合。也就是说,应在针对个体进行考试与评价的同时,还应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来使考试与评价的对象转变为团队。这里需要指出,针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着力培养他们的涉外工作能力,这种能力便是前面所提到的“应用能力”。因此,团队内部围绕着特定的涉外场景、某项工作任务,成员相应扮演着不同角色,从而来身临其境的完成对英美文学的学习。

(四)设计符合实际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可见,这符合语言类学科的教学规律。那么,在测评内容上就可以分为:记忆性的测评、情境模拟下的测评、综合知识应用的测评等三大类。就内容的设计来看,记忆性的测评可紧密围绕着教材;后面两项测评内容则应根据教材大纲延展出来,来增强测评对实用性教学的引导性。如,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背景,设计出相应的职场环境来展开情境模拟测评;还可以根据涉外事务中的报关、社交等环节,来进行综合知识应用测评。

四、实证讨论

以下,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教改经验进行实证讨论:

考核的方法是: 平时考查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考查成绩占50%,包括出勤、读书笔记及合作小组等评价表等。而卷面成绩只占50%。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具体考核要求。同时,借鉴了大学英语有关合作学习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是在合作学习后,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然后要求师生填写合作学习表以分数的形式来评定小组和个人的最终成绩。合作小组评价表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要考虑小组总体完成任务的情况,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个人合作学习的成绩是所有合作学习的分数总和除以次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小结

本文通过讨论所得到的应对策略包括:厘清英美文化课程的功能、全过程进行测评节点设置、开发个体与团队融合形式、设计多元化综合测评内容等四个方面。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727/2091.html



上一篇: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地理高考试题研究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