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顺时应势确保连续稳定求真务实谋求灵活创新年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总体评价 2010年全国高考(非课改区)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共两套,其中,甲卷供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使用;乙卷供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广西

1 总体评价

2010年全国高考(非课改区)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共两套,其中,甲卷供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使用;乙卷供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广西、山西、江西、陕西等省(自治区)使用.两卷试题整体结构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试题设计充分考虑了使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两卷试题命制在总结2009年命题的基础上,既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出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新旧知识相互融合,没有偏题、难题、怪题、超纲题,绝大部分试题表述科学、严谨、规范.试卷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凝聚了命题者的集体智慧,很好地满足了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实际要求,有力地推进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较好地发挥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向功能.

2 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 题型 题量 赋分值

2010年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与2009年相比较,没有任何调整,保持了高度的稳定,突出了由现行课程向新课程平稳过渡的思想.

近2年全国高考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如表1(全卷总分值为120分).

年份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2010第Ⅰ卷(第14^21题)选择题848第Ⅱ卷(第22^26题)实验题218计算题第Ⅰ卷(第14^21题)选择题848第Ⅱ卷(第22^26题)实验题218计算题354

3 甲卷物理试题考查特点分析

3.1 试题考查知识覆盖面

甲卷13道试题考核的知识内容涉及了非课改区《考试大纲》17个知识单元中的15个(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电磁场和电磁波未涉及),考查了131个考点中大约30个考点,知识覆盖面较广.试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的“力、热、电、光、原子”五大知识块,各块分值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近3年全国高考甲卷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如表2(全卷总分为120分).

表2 甲卷部分的分值比例年份力学分值比/%电学分值比/%热学分值比/%光学分值比/%原子物理分值比/%.743..341..240.8555平均分值比/%43.0741.

3.2 试题考查特点

3.2.1 重视基础知识 突出主干内容

2010年理综甲卷物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运用,继续强调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的要求.如8道选择题和第24、25、26计算,这些试题大都属于传统、常规题,解这些试题涉及的思路基本与当前学生的认知情况相同,没有出现某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试题设计在突出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对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全面、透彻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物理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依托,以能力考核为目的的命题导向.

3.2.2 力求推陈出新 关注学科能力

纵观2010年的高考甲卷物理试题,不难看出,有不少试题是命题专家们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竞赛题、科研测试题的改造、变形和重组,旧题新编,推陈出新,从而转化成为另一新情境下的或另一考查角度的测试内容.这些经过改编后的试题在对物理过程和方法要求方面均呈现了更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试题本身的立意新颖、设问巧妙、内涵丰富,突出了对学生能否在新设问中根据试题的变式,灵活应用所学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较好地达到“区分和鉴别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凸显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如,第14、15、16、18、19、20、21、22、24、25、26题,这些试题均可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找到其原型或影子.在此,仅以第25题为例说明如下.

【题目】小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且mA>mB.在某高度处将A和B先后从静止释放.小球A与水平地面碰撞后向上弹回,在释放处下方与释放处距离为H的地方恰好与正在下落的小球B发生正碰.设所有碰撞都是弹性的,碰撞时间极短.求小球A、B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

再看下面2002年广东、河南高考物理试题第19题:下面是一个演示实验,它显示图中自由下落的物体A和B经反弹后,B能上升到比初始位置高得多的地方.

图1

A是某种材料做成的实心球,质量m1=0.28 kg,在其顶部的凹坑中插着质量m2=0.10 kg的木棍B.B只是松松地插在凹坑中,其下端与坑底之间有小空隙(图1).将此装置从A下端离地板的高度H=1.25 m处由静止释放.实验中,A触地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弹,且其速度大小不变;接着木棍B脱离A开始上升,而球A恰好停留在地板上.求木棍B上升的高度,重力加速度g=10 m/s2.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718/2053.html



上一篇:高三备考中如何进行探究性习题整合对年深圳一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